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若干问题探讨
引用本文:陈彬,俞炜炜,陈光程,郑新庆,黄海萍,胡文佳,马志远.滨海湿地生态修复若干问题探讨[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9,38(4):464-473.
作者姓名:陈彬  俞炜炜  陈光程  郑新庆  黄海萍  胡文佳  马志远
作者单位:1.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05; 2.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05,1.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05; 2.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05,1.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05; 2.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05,1.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05; 2.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05,1.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05; 2.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05,1.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05; 2.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05,1.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05; 2.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0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7YFC050610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 (2015CB452905)
摘    要:滨海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由于强烈的人为活动,滨海湿地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丧失。滨海湿地退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退化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也已成为国际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生态退化诊断、修复目标、修复措施、修复监测、修复成效评估等几个关键问题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进行了探讨。滨海湿地生态退化诊断主要采用参照系统对比法,即选取退化生态系统干扰前、邻近未受干扰或干扰小、或参考多方面资料而构造的假设生态系统等作为参照进行对比;生态修复最终目标不是简单地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能自我维持、自我调控或在较少人为辅助下能健康运行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态修复途径包括自然恢复、人工促进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只有在自然恢复不能实现的情况下,才考虑采取人工促进生态修复或生态重建;生态修复监测参数包括结构参数和功能参数,监测覆盖施工前、施工期和施工后全过程;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成效评估需同时考虑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及生态服务。目前,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尚存在退化机制及恢复机理认识不足;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储备不足,关键技术不能满足需求;修复的区域空间尺度较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足,缺乏国家和区域生态修复规划;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后期管理、监测、成效评估不足。为此建议:①注重滨海湿地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强调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完整性,推动整体规划、区域统筹、系统修复;③加强典型滨海湿地的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发,如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提升技术,海草、盐沼植物等种苗人工繁殖和种植技术,珊瑚有性繁殖技术和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技术等;④注重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后期管理及公众参与。

关 键 词:海洋环境科学  生态修复  滨海湿地  退化诊断  目标  监测  成效评估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应用海洋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应用海洋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