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海北高寒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特征 |
| |
作者姓名: | 李英年 赵亮 徐世晓 于贵瑞 杜明远 王勤学 孙晓敏 唐艳鸿 赵新全 古松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科学院,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 西宁, 810001;2.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北京, 100101;3. 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 筑波, 3058604, 日本;4.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筑波, 3058506, 日本 |
| |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SW-01-01A),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412501),中日合作“温带高山草原生态系统的碳素动态和温暖化影响的研究”项目,中日合作“亚太地区环境创新战略计划项目(APESS)”资助 |
| |
摘 要: | 海北高寒湿地系沼泽型和湖泊型湿地相并存.海北高寒湿地植物种类组成较少,从湿地中央到边缘植物优势种组成不同,群落结构变化明显.中部以帕米尔苔草为主要植物建群种的沼泽草甸,边缘地带以藏嵩草为主要建群种的沼泽化草甸,从中央到边缘地带主要有25种植物组成,隶属10科20属.高寒湿地植物有较高的地上生物量(349.373 g·m-2)和地下生物量(仅1~40 cm层次最高可达10769.301 g·m-2),而且地下部分远高于地上部分,地下生物量从表层到深层基本均匀下降,与矮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草甸区的地下生物量分布截然不同.因湿地帕米尔苔草、藏嵩草、黑褐苔草、华扁穗草等为主的植物粗纤维高,牲畜利用率下降,不论地上还是地下对土壤有机物的补给均较高,多年的积累使其海北高寒湿地有深达2~3 m的泥炭层,使湿地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碳库.在气候变暖的条件下,这些未分解或半分解的土壤有机物质(或残体)将加速分解,对大气有更多的CO2、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
关 键 词: | 高寒湿地 生态系统 植物群落 气候特征 |
文章编号: | 1000-0240(2006)01-0076-09 |
收稿时间: | 2005-07-12 |
修稿时间: | 2005-11-17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冰川冻土》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冰川冻土》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