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东秦岭中生代钼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模型及其找矿评价
引用本文:毛景文, 叶会寿, 王瑞廷, 代军治, 简伟, 向君锋, 周珂, 孟芳. 2009: 东秦岭中生代钼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模型及其找矿评价. 地质通报, 28(1): 72-79.
作者姓名:毛景文  叶会寿  王瑞廷  代军治  简伟  向君锋  周珂  孟芳
作者单位: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
2. 西北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陕西,西安,710054
3.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摘    要:最近几年不仅在东秦岭地区又发现和探明一批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床,而且在南泥湖矿田(包括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矿床)和东沟超大型斑岩钼矿床外围探明了一批脉状铅锌银矿。这些脉状铅锌银矿与斑岩钼矿具有明显的时空关系,而且互为找矿指示。以南泥湖和东沟为代表的斑岩钼矿分别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6~137Ma)和白垩纪中期(125~114Ma),其成矿有关岩体指示成矿物质分别来源于壳幔同熔和壳源。尽管有物质来源的差别,但是在2个不同时代斑岩钼矿的外围都有一系列脉状铅锌矿的发育,而且通常在断裂膨大或拐弯处和2组断裂的交会部位形成大矿和富矿,也见出现在地层不整合界面的部位。这种钼与铅锌矿的密切时空分布关系构成一个很好的成矿系统,斑岩-矽卡岩钼矿与铅锌银矿互为找矿的指示标志。矿床模型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在中国东部地区开展此类矿床组合的找矿勘查。

关 键 词:矿床模型  斑岩钼矿  脉状铅锌银矿  中生代  东秦岭地区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