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川藏交通廊道伯舒拉岭隧道出口斜坡雪崩活动特征及形成机理
引用本文:王栋,文洪,杜世回,周福军,苗晓岐,凌斯祥,巫锡勇.川藏交通廊道伯舒拉岭隧道出口斜坡雪崩活动特征及形成机理[J].地球科学,2022(6):1985-1998.
作者姓名:王栋  文洪  杜世回  周福军  苗晓岐  凌斯祥  巫锡勇
作者单位:1.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 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铁一院);3.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摘    要:伯舒拉岭隧道出口是川藏交通廊道全线在雪崩灾害背景下选址挑战最大的一处工点,开展雪崩活动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对于川藏交通廊道减灾选线以及后续建设、运营都有重大的科学意义.通过精细化野外调查、长时序多源遥感解译、地形计算和空间分析,精细刻画伯舒拉岭隧道出口斜坡雪崩范围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历史活动特征,结合孕灾条件、逐日气象数据等,深入研究该斜坡雪崩成因、启动机制及对铁路的影响.结果显示,川藏交通廊道伯舒拉岭隧道出口斜坡发育4处沟槽型雪崩;隧道出口北侧1#雪崩形成区汇雪面积最大,约0.726 km2;4处雪崩的历年活动频率不一,主要发生在每年1月至5月,其中汇雪面积最大的1#雪崩活动最频繁,每年发生2~5次,其崩出距离亦最远,最大崩出距离约1 694 m;雪崩活动与年初几次区域性的高强度降雪活动高度相关,一般发生在高强度降雪期间和高强度降雪后几日的晴天.结果表明地形地貌条件控制了雪崩的空间分布,气象要素的时序变化控制了雪崩的年内尺度时序分布;4处雪崩形成区的面积大小和坡向分异决定了它们活动频率的不一致;雪崩启动模式主要有强降雪启动和气温陡升启动;隧道出口受4处雪崩威胁的可能性较小,风险可控.

关 键 词:雪崩  活动特征  形成机理  孕灾环境  雪崩启动  川藏交通廊道  工程地质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