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东、黄海围网渔场鲐鲹鱼产量的年际变动
作者姓名:崔科  陈新军
作者单位:上海水产大学,海洋学院,上海,200090;上海水产大学,海洋学院,上海,200090
基金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948计划)
摘    要:根据1998~2002年我国主要渔业公司灯光围网船在东、黄海的生产统计资料,利用Marine Explorer4.0软件进行渔场分布绘制和年际比较,利用空间距离聚类法对南、北两大渔场的产量重心年际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产量渔场主要集中在南部的26°~28°N、122°~124°E和北部的32°~38°N、123°~125°E海域.年际间渔场分布及其产量重心有所变动,北部渔场分布范围较大.渔场产量重心分布变化与海洋环境条件存在明显的关系,1998年6~7月由于沿岸冲淡水势力较强,造成了7月份围网渔场产量重心明显向东偏移.

关 键 词:渔场产量重心  渔场分布  鲐鲹鱼  空间距离聚类法  东、黄海
文章编号:1001-909X(2005)02-0041-09
修稿时间:2004-08-01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正在获取引用信息,请稍候...
相似文献(共20条):
[1]、高峰,陈新军,官文江,李纲.基于提升回归树的东、黄海鲐鱼渔场预报[J].海洋学报,2015,37(10):39-48.
[2]、苏杭,陈新军,汪金涛.海表水温变动对东、黄海鲐鱼栖息地分布的影响[J].海洋学报,2015,37(6):88-96.
[3]、苗振清,严世强.东海北部鲐鲹鱼渔场水文特征的统计学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3,34(4):397-406.
[4]、宋海棠.鱼山—大陈海区鲐、鲹鱼中心渔场形成条件的探讨[J].海洋学研究,1983(3).
[5]、郑晓琼,李纲,陈新军.基于环境因子的东、黄海鲐鱼剩余产量模型及应用[J].海洋湖沼通报,2010(3).
[6]、张学敏,商少平,张彩云,卢振彬,商少凌,李雪丁.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海表温度对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年际变动的影响初探[J].海洋通报,2005,24(4):91-96.
[7]、李曰嵩,潘灵芝,官文江,焦俊鹏.基于个体的东海鲐鱼补充量年际变动模拟研究[J].海洋学报,2018,40(1):87-95.
[8]、李纲,陈新军.夏季东海渔场鲐鱼产量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J].海洋学研究,2009,27(1):1-8.
[9]、俞文钊,何大仁,郑玉水.蓝圆鲹和鲐鱼趋光行为的研究[J].海洋学报,1981,3(1):149-156.
[10]、方水美,杨圣云.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鲹和鲐鱼群聚空间分布的研究[J].台湾海峡,2006,25(3):374-380.
[11]、慕康庆.东黄海区鳀鱼资源变动及渔业管理[J].海洋科学,2003,27(9):30-31.
[12]、洪华生,何发祥,杨圣云.厄尔尼诺现象和浙江近海鲐鲹鱼渔获量变化关系──长江口ENSO渔场学问题之二[J].海洋湖沼通报,1997(4).
[13]、张月霞,丘仲锋,伍玉梅,苗振清.基于案例推理的东海区鲐鱼中心渔场预报[J].海洋科学,2009,33(6):8-11.
[14]、李冠国 黄世玫.烟、威海区鲐鱼渔场中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分布[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64(1):106-127.
[15]、李冠国,黄世玫.烟、威海区鲐鱼渔场中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分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4(1).
[16]、李纲,陈新军.东海鲐鱼资源和渔场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6):921-926.
[17]、李曰嵩,潘灵芝,严利平,陈新军.基于个体模型的东海鲐鱼渔场形成机制研究[J].海洋学报,2014,36(6):67-74.
[18]、纪世建,周为峰,樊伟,靳少非,崔雪森.中国远洋作业渔场海表温度异常年际变动分析[J].海洋科学,2016,40(1):85-93.
[19]、卢振彬,戴泉水,颜尤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生产量和允许总渔获量[J].台湾海峡,2000,19(4).
[20]、吴成业,叶玫,王勤,陈冰,陈清溪,刘智禹.鲐鲹鱼在几种温度段保鲜中的鲜度变化研究[J].海洋科学,1998,22(2):8-1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