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超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吴起油田白豹地区长4+5为例
引用本文:熊安亮,程国峰,李东涛,丁维盼,刘宇羲,陈刚,杨磊,袁耀利,朱玉双,刘林玉.超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吴起油田白豹地区长4+5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23(5):1338-1351.
作者姓名:熊安亮  程国峰  李东涛  丁维盼  刘宇羲  陈刚  杨磊  袁耀利  朱玉双  刘林玉
作者单位: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2.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3.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吴起采油厂勘探开发研究所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5008-004-004-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2129)~~;
摘    要: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定性定量表征可以为油藏后期高效开发奠定地质基础。本次研究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对吴起油田白豹地区长4+5超低渗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表征,并建立起研究区孔隙结构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制作真实砂岩模型,通过油水两相渗流实验反映孔隙结构好坏,通过微观可视化油水驱替实验对不同孔隙结构水驱后微观剩余油存在类型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Ⅰ类孔隙结构组合类型为粒间孔-溶孔,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最好,水驱后微观剩余油主要以小面积连片簇状形式存在,驱油效率为35%;Ⅱ类孔隙结构组合类型为溶孔-残余粒间孔,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接近Ⅰ类,储渗能力及水驱效果最好,驱油效率为43%,水驱后微观剩余油主要以簇状、环状形式存在;Ⅲ类孔隙结构组合类型为晶间孔-溶孔,其物性最差,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最差,驱油效率仅为21%,水驱后微观剩余油以连片簇状形式存在。研究区成岩作用及孔隙中的填隙物含量主要影响孔隙结构发育,从而影响不同孔隙结构在水驱过后的微观剩余油分布。

关 键 词:超低渗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  油水渗流特征  微观剩余油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