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景观形态的城镇与山地交互作用及其灾害效应——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引用本文:黎昊,宫清华,袁少雄,王钧,黄志豪,程玥淞,陈敬业,黄建国.基于景观形态的城镇与山地交互作用及其灾害效应——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热带地理,2023(3):408-416.
作者姓名:黎昊  宫清华  袁少雄  王钧  黄志豪  程玥淞  陈敬业  黄建国
作者单位:1.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公共实验室//广东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研究中心;2.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1091、41977413、42101084);
摘    要:文章从城镇山地交互区的景观形态视角,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反映交互区的边界形态,然后分析形态指数与地质灾害发生强度之间的关系,识别关键因子,最后基于GAM模型拟合灾害发生强度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函数关系,揭示城镇与山地的交互特征及其引发的灾害效应。研究显示:1)大湾区城镇山地交互区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香港,面积分别为131.8、81.6、58.5 km2,主要分布于丘陵浅山区占比较高且城市发展较快的地区。2)深圳、香港相较于其他地区,各景观格局指数较高。江门、肇庆、佛山、惠州景观格局指数普遍较低。3)景观格局指数地质灾害频率相关性方面,7个呈正相关,2个呈负相关,其中连接性指数呈现出最高的相关性为0.84 (P<0.01),分离度指数呈现高度负相关为-0.84 (P<0.01),拼块面积、边缘面积比呈现较弱相关性。4)边缘指标、形状指标、聚散性景观指数中,多数与地质灾害频率之间为线性关系,地质灾害频率随景观形状指数与分离度指数的增加而递减,随回旋半径、形状指数、分维数、边缘面积比和相关外接圆指数的增加而递增。5)城镇山地交互区面积越大形状越复杂,边界长度越长,...

关 键 词:景观格局  城镇山地交互区  地质灾害  GAM模型  粤港澳大湾区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