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渔子溪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及灾害链成生分析 |
| |
引用本文: | 陈宁, 王运生, 蒋发森, 苟富刚. 2012: 汶川县渔子溪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及灾害链成生分析. 工程地质学报, 20(3): 340-349. |
| |
作者姓名: | 陈宁 王运生 蒋发森 苟富刚 |
| |
作者单位: | 1.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 610059 |
| |
基金项目: |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091401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8CB425801)资助 |
| |
摘 要: | 渔子溪下游耿达乡-映秀镇河段是汶川地震触发震害最为严重、灾害链效应最为显著的河段之一。本文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分析,力求揭示该河段地质灾害的特征及灾害链的成生过程、成生条件。依据震害特征,将地质灾害划分为斜坡中上部强风化岩土体失稳坠落、块状岩质边坡滑移式垮塌及局地暴雨启动型泥石流3类,并分析震害发育规律。调查表明,灾害点的空间展布受控于发震断裂,且北岸发育密度更大,茂汶断裂两侧差异显著。对51个崩塌点及17条泥石流研究发现,地震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40°以上斜坡,主要分布在斜坡中上部(0.4倍坡高以上)及地貌突出部位,且大纵比降的壮年期沟谷易发泥石流。同时,诱发因素的转变致使地质灾害向降雨主导的小规模单体崩塌、泥石流方向发展。区内主要存在2种地质灾害链:(1)内动力地质灾害链\
|
关 键 词: | 5·12汶川地震 8·13强降雨 地震地质灾害 成生过程 成生条件 |
收稿时间: | 2012-01-20 |
修稿时间: | 2012-04-12 |
|
| 点击此处可从《工程地质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工程地质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