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1993—2016年喀喇昆仑山中部Shigar流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空间特征研究
引用本文:王璐,王宁练,李志杰,陈安安,夏玮静.1993—2016年喀喇昆仑山中部Shigar流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空间特征研究[J].冰川冻土,2021,43(1):1-13.
作者姓名:王璐  王宁练  李志杰  陈安安  夏玮静
作者单位:1.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127;2.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表系统与灾害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127;3.中国科学院 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XDA1907030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404302)
摘    要: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 SRTM DEM和TanDEM-X DEM对喀喇昆仑山中部Shigar流域不同类型冰川的面积变化、 物质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993—2016年间Shigar流域内有25条跃动冰川(面积增加1.30 km2), 68条前进冰川(面积增加0.86 km2), 50条退缩冰川(面积减少3.48 km2), 376条稳定冰川(面积减少1.34 km2)。跃动冰川的冰川长度和规模均集中在较大范围内, 前进冰川的规模略高于退缩冰川, 退缩冰川多为小规模冰川, 特大规模冰川保持稳定状态; 不同类型冰川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且不同海拔带内水热组合条件不一致也影响冰川运动状态。2000—2013年间, 流域内跃动冰川物质平衡为(+0.17±0.03) m w.e.·a-1, 前进冰川物质平衡为(-0.01±0.03) m w.e.·a-1, 退缩冰川物质平衡为(-0.22±0.03) m w.e.·a-1, 稳定冰川物质平衡为(-0.01±0.03) m w.e.·a-1。四类冰川表面高程变化随归一化冰川长度的变化模式以及不同海拔带内和不同坡度区间的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显示: 跃动冰川主要特征是积累区物质积累量大; 前进冰川上部物质积累并且向下运动推动冰川末端前进; 退缩冰川消融区物质亏损量大使得冰川末端退缩。

关 键 词:喀喇昆仑山  Shigar流域  冰川  表面高程变化  物质平衡  
收稿时间:2020-01-24
修稿时间:2020-09-07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冰川冻土》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冰川冻土》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