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幔岩浆混合作用与陆内环境高Sr/Y斑岩的形成及成矿:实例与探讨 |
| |
作者姓名: | 马星华 王志强 王超 鄢雪龙 |
| |
作者单位: | 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037;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 |
| |
基金项目: | 本文受国家“973”项目(2013CB429804)和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202033)联合资助. |
| |
摘 要: | ![]() 产于陆内环境的含矿斑岩往往具有高Sr/Y特征,多数学者认为与岩浆起源于加厚或拆沉的下地壳有关。然而,目前这一模式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敖仑花斑岩矿床为例,新报道了矿区内不成矿岩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与同期成矿岩体进行对比,探讨含矿斑岩高Sr/Y原因及控制是否成矿的可能因素。相对于含矿斑岩,敖仑花贫矿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SiO2(74%~78%)、低MgO(0.2%)和CaO(0.2%~1.1%)、贫Sr(30×10-6~251×10-6)和Cr(1×10-6~6×10-6)的特征,显示准铝质到过铝质性质(A/CNK=0.9~1.2),Mg#值(2~30)与玄武岩实验熔体成份相似,说明岩浆可能主要来自基性下地壳源区的部分熔融。而已有的研究表明含矿斑岩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富集地幔起源的偏基性岩浆的加入提升了寄主长英质岩浆的Mg#值、大离子亲石元素(Sr、La等)含量及其氧逸度(fO2)。我们认为幔源岩浆的混合可能是导致陆内环境含矿斑岩高Sr/Y及有利成矿的根本原因;相反,来自纯壳源的花岗质熔体因缺乏富水、高fO2幔源岩浆的参与而不利于形成斑岩Cu±Au±Mo矿床。
|
关 键 词: | 斑岩矿床 埃达克岩 壳幔岩浆混合 陆内环境 |
收稿时间: | 2013-09-10 |
修稿时间: | 2013-12-15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