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上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和生态位分析 |
| |
作者姓名: | 池仕运 胡俊 郑金秀 胡菊香 李嗣新 魏秘 吕克强 彭建华 |
| |
作者单位: | 水利部中国科学研究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武汉 430079;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湖北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430079 |
| |
基金项目: | 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项目(2019HJ2096001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U21A200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40530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79158,51409178,51679152) 联合资助。 |
| |
摘 要: | 于2019-2021年对金沙江上段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生态位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海拔多沙河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金沙江上段大型底栖动物主要由水生昆虫组成,水生昆虫中双翅目物种占比较高.钩虾、扁蜉、襟襀、四节蜉和纹石蛾为常见种.丰水期(夏秋季)钩虾丰度占比远高于枯水期(冬春季).研究区域基于现场观测和统计推断的物种数枯水期远高于丰水期,单站物种数以及α多样性均是干流远低于支流.4个季度总体β多样性基于物种空间周转组分的贡献率远高于物种嵌套组分的贡献率,表明在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上,所有河段均具有重要保护价值.常见种的生态位宽度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常见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较低,表明在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种间竞争强度较低.各站位物种的出现具有较大的随机性,随机漂流成为群落构建的主要机制.从金沙江上段梯级水库形成后的水生态保护角度出发,建议加大支流的水生态保护力度,减少宽谷河段人口集聚区村落农业面源污染和城镇点源污染负荷,提升支流钩虾和EPT分类单元的种群规模,为珍稀冷水性鱼类提供饵料来源.
|
关 键 词: |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β多样性分解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多样性 种间竞争 金沙江上段 |
收稿时间: | 2023-02-10 |
修稿时间: | 2023-11-20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湖泊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湖泊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