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柴达木盆地东部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与隆升历史——多种古温标与沉积学证据的制约
引用本文:刘奎, 李宗星, 施小斌, 魏小洁, 任自强, 杨小秋, 彭博. 2020. 柴达木盆地东部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与隆升历史——多种古温标与沉积学证据的制约. 地球物理学报, 63(4): 1403-1421, doi: 10.6038/cjg2020M0566
作者姓名:刘奎  李宗星  施小斌  魏小洁  任自强  杨小秋  彭博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 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州 5103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4. 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2272,41702124),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20964)资助.
摘    要:

柴达木盆地东部周缘造山带内保存有较完整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记录,但盆地内至今仍未发现二叠系-三叠系.为探讨柴东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有无沉积及隆升历史等关键地质问题,本文首先利用古温标法恢复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随后,通过物源分析法获得印支期柴东北缘隆升的沉积学证据.结果表明,印支运动前,柴东地区残留石炭系顶界面埋深普遍超过2500 m,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为2100~4300 m,剥蚀量从南往北逐渐减小.柴东地区曾沉积了2000~3000 m的二叠系-三叠系,随后被整体剥蚀.
晚二叠世以来,随着古特提斯洋往北俯冲,盆地周缘开始隆升.早三叠世柴东北缘经历了一次快速隆升,先期的多套沉积地层与结晶基底被迅速剥蚀并为宗务隆南缘的隆务河群砾岩沉积提供物源.中三叠世海水往北和往东退出研究区.晚三叠世,松潘-甘孜地体强烈碰撞挤压使得东昆仑-柴达木地体下地壳显著缩短和增厚,柴东地区被整体抬升,并且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古地貌格局,在古气候与水系作用下,二叠系-三叠系与部分石炭系被全部剥蚀并搬运至宗务隆、南祁连及松潘-甘孜一带.




关 键 词:二叠系-三叠系   晚海西-印支期   剥蚀量   隆升   柴达木盆地东部
收稿时间:2018-09-20
修稿时间:2019-09-20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下载全文
正在获取引用信息,请稍候...
正在获取相似文献,请稍候...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