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场深部结构及其动力学特征
引用本文:王鑫, 姜文亮, 张景发, 王德华, 田云峰, 申文豪. 2020. 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场深部结构及其动力学特征. 地球物理学报, 63(3): 988-1001, doi: 10.6038/cjg2020N0219
作者姓名:王鑫  姜文亮  张景发  王德华  田云峰  申文豪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北京 100085
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ZDJ2019-17,ZDJ2016-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72219,41902218)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8184090)共同资助.
摘    要:
本文采用欧拉反褶积、场源参数成像(SPI)、场源边界提取(SED)、莫霍面反演、地壳三维可视化等多源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布格重力场进行反演与分析,深入研究该地区的深部结构与变形特征,探讨区域深部孕震环境及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布格重力场整体呈负异常值,具有明显的分区性,表现出鄂尔多斯盆地异常值相对偏高、阿拉善块体次之、青藏高原块体极低的特点,其中海源断裂系形成了一条宽缓的弧形重力梯度条带,梯度值达1.2 mGal·km-1.欧拉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相比于青藏高原块体而言,场源点具有较强的均一性,场源强度值高(密度值高)且深度稳定在25~32 km范围内,而高原块体的中下地壳尺度广泛分布着低密度异常体.
SPI图可知,海源弧形断裂系位于"浅源异常"弧形区,反映其地壳较为活跃,易发生中强地震.SED图揭示青藏高原地壳向东北扩展,经过几大断裂系的调节后运动矢量向东或东南转化,SED与GPS、SKS运动特征大致相同,说明地表-地壳-地幔的运动特征有着较强的一致性.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壳幔变形是连贯的,加之莫霍面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是逐渐加深的,因此属于垂向连贯变形机制,不符合下地壳管道流动力学模式.区域形成了似三联点构造格局,其中海源弧形断裂系的深部地壳结构复杂,高低密度异常体复杂交汇,是青藏高原、阿拉善、鄂尔多斯三大块体相互作用的重要枢纽,其运动学特征总体为中段走滑尾端逆冲,而断裂系正处于大型的弧形莫霍面斜坡带之上,具备强震的深部孕震环境,因此大尺度的运动调节与深部孕震条件共同促使了该地区中强震的多发.


关 键 词:青藏高原东北缘   重力场   深部结构   动力学特征   深部孕震环境
收稿时间:2019-05-29
修稿时间:2020-02-25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正在获取相似文献,请稍候...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