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青藏高原东部初生雷暴云图特征及成因
引用本文:张琪,任景轩,肖递祥,龙柯吉,肖红茹.青藏高原东部初生雷暴云图特征及成因[J].气象科技,2018,46(5):943-950.
作者姓名:张琪  任景轩  肖递祥  龙柯吉  肖红茹
作者单位:四川省气象台;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78127部队
基金项目:四川强对流预报创新团队,发展灾害性天气预报关键技术——提升暖区暴雨和局地突发性暴雨预报能力(YBGJXM(2017)1A),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YBY2018 064),四川盆地及攀西地区暖区暴雨个例库建设(省重实验室2018 重点 01)资助
摘    要:利用2010—2014年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雷暴资料和同时段的FY-2D、E双卫星资料,分析了初生雷暴的卫星云图特征,并讨论了午后雷暴的成因。结果表明:高原东部初生雷暴云团卫星云图特征明显,其发展高度相对较低,云顶位于对流层顶之下,并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其红外云顶亮温和水汽亮温总体均呈单峰型分布,基本介于-55^-10℃和-50^-30℃之间;红外-分裂窗通道亮温差值大多发生在-3.3℃附近,83%的红外-水汽通道亮温差值大于0。进一步分析发现,Ⅰ区、Ⅱ区雷暴初期的地气温差主要集中在5~15℃,地表温度分别集中在25℃和30℃附近,相对湿度分别集中在40%~55%和30%~50%之间,温度-露点差为7~15℃附近。Ⅲ区地气温差主要在5~10℃左右,地表温度集中在30~35℃附近。综合来看,高原东部雷暴初期地气温差、地表温度和相对湿度的集中度较好,近地层适中的地表温度、地气温差和一定的湿度条件,才会非常有利于青藏高原东部午后雷暴的发生发展。

关 键 词:初生雷暴  多通道组合  地气温差  相对湿度
收稿时间:2017/10/31 0:00:00
修稿时间:2018/5/2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科技》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科技》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