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年多尺度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旱涝急转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童金 徐海明 |
| |
作者单位: |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44;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3. 安徽省气象台,安徽 合肥 230031 |
| |
摘 要: |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降水及TRMM 3b42卫星降水资料,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出现的旱涝急转现象进行详细分析,探讨了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年多尺度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旱涝急转的影响。(1) 2011年作为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急转的典型年,转折前后大气环流场存在显著差异,副高短期活动、孟加拉湾低槽及中高纬度槽脊对旱涝急转具有重要影响。(2) 2011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具有多时间尺度周期特征,10~20 d 及30~60 d 低频分量是夏季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低频分量具有不同的作用关键区域,相应的低频系统也有差别。前者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区最活跃,具体表现为低频反气旋的发生发展;后者则主要活跃在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低频对流加强是该地区最主要的特征。(3) 副高的短期活动是造成2011年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的关键,它的西伸和加强在低频场上表现为南海-西太平洋附近10~20 d 低频反气旋的发展加强,后者与孟加拉湾地区30~60 d低频对流的影响相互叠加,在旱涝急转期作用达到最强;孟加拉湾地区30~60 d低频对流旺盛发展,OLR极值转变要早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副高极值的变化约5 d的时间,可能是影响副高西伸的一个重要因素。
|
关 键 词: | 长江中下游 旱涝急转 多尺度低频振荡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热带气象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热带气象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