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锡在高温气相里的迁移实验与南岭大厂矿区100号矿体形成机制
作者姓名:张雪彤  张荣华  胡书敏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地球化学动力学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地球化学动力学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地球化学动力学实验室,北京,100037
基金项目:本文为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 03 01 2A项目,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科[2013]01 062 014,SinoProbe 07 02 03项目,2010G28,20010302项目资助成果。
摘    要:我国著名大型锡矿大厂矿区的100号矿体是一个不规则的大脉状矿体,由质密锡铅锌矿石组成。该大脉矿体长度约1200多米。大厂矿区矿床形成过程有两个主要矿化阶段:早期锡石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的硫盐锡石多金属矿化阶段。矿物流体包体数据表明:早期形成于300~400℃(450℃)条件下,有高盐度流体包体与低盐度流体包体共存,流体处于从超临界流体进入近临界的气液两相不混溶区过渡阶段,有流体沸腾现象;晚期流体盐度变化小处于降温过程。而100号矿体形成于300~360℃,压力较低,仅为8.24MPa。本次研究设计一含锡溶液从超临界态进入亚临界态的气液不混溶区的实验,研究金属在气-液间再分配过程。实验模拟一个非平衡的气液分离反应动力学过程。重点研究含Sn-NaHCO3-HCl-H2O在近临界压(25~22MPa)和8~14MPa、380~300℃条件下,在亚临界态气-液两相不混溶区时相分离过程。气液分离实验是恒压降温过程。结果表明:近临界区NaHCO3-HCl-H2O的NaCl-H2O体系出现气-液(L-V)分离现象。降温远离临界点时,在V与L相里的Na、Cl浓度比:Na(V/L)、Cl(V/L)比值多数远小于1,Na、Cl主要分布在液相里。实验表明出现含Sn溶液的V-L两相分离过程,并且,Sn已在L-V间再分配,Sn(V/L)多数大于1。说明Sn多数情况下分布于气相里(贫NaCl富H2OCO2)。在380~250℃范围内NaCl-H2O-CO2体系包含的H2O-CO2体系也出现V-L两相不混溶区。实验发现H2O-CO2的L-V分离过程中,气相里HCO-3和CO2-3分布很少,CO2多。同时,锡在H2O-CO2的L-V间也存在再分配,锡分布在富CO2气体里。实验说明富CO2气体迁移锡。实验为地质解释提供依据,说明100号矿体形成于快速减压的大型裂隙条件下。在300~360℃下压力减低,使含金属流体迅速进入L-V两相不混溶区,气体快速迁移金属,快速沉积金属矿石。

关 键 词:近临界点  两相不混溶区  气体-液体分离过程  气体迁移金属  锡石硫化物矿床  南岭大厂矿区
收稿时间:2014-02-25
修稿时间:2013-03-2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