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氮气吸附-核磁共振-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研究川西须五段泥质岩储层孔隙结构 |
| |
作者姓名: | 庞河清 曾焱 刘成川 黎华继 彭军 严焕榕 陈俊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041,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开发管理部, 四川 成都 610041,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041,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041,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四川 成都 610500,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041,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
| |
基金项目: |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开发类支撑项目(GJ-332-1426) |
| |
摘 要: | 微观孔隙作为泥质岩的有效储集空间,其孔隙结构参数是作为气藏评价及资源量估算的重要依据。本文应用氮气吸附法(NAM)、核磁共振法(NMR)、氩离子抛光及场发射扫描电镜(AIP-FESEM)研究川西须五段泥质岩微观孔隙特征,结果表明:1氩离子抛光及场发射扫描电镜在表征微观孔隙形态与类别时有一定优势,但定量表征孔隙参数时,受图像二值化阈值的影响,表征结果偏差较大,可结合氮气吸附法来定量表征其孔径大小;2核磁共振受岩石骨架影响小,能够更精细反映岩石的物性条件,可定量计算孔隙度与可动流体饱和度,但对样品的孔隙形态反映较差;3综合上述三种方法,在须五段泥质岩中可识别出一定量的纳米级中、大孔,孔径大多介于几十纳米到几百纳米之间,孔隙连通性差,孔隙度主要介于2.3%~7.4%之间,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晶间孔最发育,有机孔隙、微裂缝次之,粒内孔隙最不发育。总体而言,融合了三种技术方法能更精确、更全面地反映泥质岩孔隙结构特征,能得到更完善的储层孔隙结构参数,在定量表征泥质岩孔隙结构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关 键 词: | 泥质岩 孔隙结构 氮气吸附 核磁共振 氩离子抛光及场发射扫描电镜 |
收稿时间: | 2016-03-22 |
修稿时间: | 2016-10-12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岩矿测试》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岩矿测试》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