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饱和土粒间吸力研究的若干思考和进展 |
| |
作者姓名: | 张鹏程 汤连生 邓钟尉 姜力群 |
| |
作者单位: | (1. 中山大学应用力学与工程系, 广州 510275;2.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州 510060;3.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广州 51027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872205);全国高等学校博士学科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70558032);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2008B030303009) |
| |
摘 要: | 非饱和土粒间吸力是建立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和抗剪强度理论的基础前提,从各力的本质、概念、大小等不同角度出发,对目前非饱和土研究中常见的几种吸力进行了详细地对比和分析。基质吸力表示土壤吸水的趋势,强调的是土颗粒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非土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与有效应力概念的本质不符,是Bishop和Fredlund强度理论中分别存在着物理意义不明确参数x和φb的根本原因;广义吸力虽然考虑了结构吸力的作用,但仍将基质吸力作为有效应力的一部分,使原本“实用、简化”的目标更加复杂化;附加内压力将基质吸力以及表面张力的作用进行叠加,存在力作用大小上的重复,同时未考虑结构吸力的作用;张力吸力将表面张力沿两土颗粒连线方向的分量——张力吸力和基质吸力进行叠加,一是仍将基质吸力作为有效应力的一部分,二是同样未考虑结构吸力的作用;粒间吸力(湿吸力和结构吸力)考虑了因土体结构性引起的结构吸力作用,同时也考虑了气液界面上收缩膜的效应——湿吸力的作用,基于粒间吸力的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及强度理论不仅符合有效应力定义的本质,而且合理地解释了非饱和土中诸如收缩膜张力的方向性、土中应力概念的平均性、土体物理本质的唯一性、随含水率变化的连续性以及对不同类型土的适应性等众多现象。因此,从粒间吸力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是正确、可行的。
|
关 键 词: | ; COLOR: #000000; FONT-SIZE: 9pt">非饱和土; 粒间吸力; 基质吸力; 广义吸力; 张力吸力; |
收稿时间: | 2011-07-11 |
修稿时间: | 2011-08-29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