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江西丹霞地貌演化阶段与分布及其构造控制探讨
作者姓名:姜勇彪  郭福生  黎广荣  李蓉  楼法生  汪震  陈留勤  郄海满  闫罗彬  李益朝  凡秀君
作者单位:1.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13;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13;2.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13;3.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南昌,330030;4.中科星图测控技术有限公司,西安,710199;5.西南大学,重庆,400715;6.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西安,710054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772197、41602113)、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编号:GJJ160534)和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DLLJ201707)的成果
摘    要: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江西省内沿区域性断裂构造发育30余个断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陆相碎屑岩,为丹霞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已发现的228处丹霞地貌点主要分布于江西东部武夷山北麓和西麓的红层盆地内.利用面积—高程积分法,对江西省9个盆地的丹霞地貌演化阶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省内丹霞地貌景区的面积—高程HI为0.17~0.52,平均为0.38,即其演化阶段处于壮年晚期至老年早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由南向北,由壮年期转为老年期的趋势.该趋势可能与武夷山的构造隆升有关.构造分析显示,节理与武夷山的隆升对江西丹霞地貌演化起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①龙虎山、九仙湖、仙岩、蛤蟆坞、赭亭山、龟峰等地发育的崖壁、一线天、巷谷、石墙、石寨、峰丛、峰林等丹霞典型景观均与节理有关.②流水侵蚀等外营力的作用对丹霞地貌的剥露、削平起重要作用,统计表明距离武夷山越近,丹霞地貌山峰越密集、崖壁越陡峻,指示武夷山的隆升与丹霞地貌的发育有直接关系.总体来看,江西省内的红层为丹霞地貌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武夷山的隆升控制了丹霞地貌的分布.值得注意的是,丹霞地貌区的节理构造是否与武夷山的隆升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 键 词:红层  丹霞地貌  演化阶段  断裂构造   江西省
收稿时间:2022-10-14
修稿时间:2023-09-26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