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保安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演变及其构建机制 |
| |
作者姓名: | 刘洋 李正飞 鲍少攀 葛奕豪 刘振元 谢志才 张君倩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
| |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态文明”特色研究所服务性项目(Y85Z0511)和湖北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观测评估项目(SZZC-2021-0155)联合资助。 |
| |
摘 要: | 保安湖是江汉湖群的一个典型浅水湖泊。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保安湖面临多重人类压力影响,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历史上曾开展过数次的保安湖底栖动物调查,但有关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改变的认知仍为空白。本研究基于30余年(1986 2019)的多次调查数据,探索保安湖底栖动物的群落演变规律及其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共记录保安湖底栖动物5门10纲25目49科110属170种(历史记录154种,现场调查51种)。总物种数由1992年的107种降为2019年的51种;平均密度由1992年的433 ind./m2增加到2019年的2177.6 ind./m2;平均生物量由2001年的160.6 g/m2降低为2019年的26.7 g/m2。优势种在1987年有寡毛类、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多个类群,其后逐步演变为现阶段少数几种耐污的寡毛类和摇蚊类,如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等,而多年生大型软体动物衰退明显。PERMANOVA和SIMPER分析结...
|
关 键 词: | 浅水湖泊 保安湖 富营养化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演变 驱动机制 |
收稿时间: | 2022-10-24 |
修稿时间: | 2022-11-18 |
|
| 点击此处可从《湖泊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湖泊科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