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区域保护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
作者姓名:王淑佳  孙九霞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州 5102752.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广州 51027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118);;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19GZGX17)~~;
摘    要:本文在理论层面构建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模型,并以西南地区为例,分析宏观视角下传统村落区域保护水平及影响因素。结论显示:① 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模型涵盖评价体系和影响因素两个子模型。评价体系模型包含从宏观到微观的传统村落时空分布、整体保护水平和单一属性3个层次,其中整体保护水平分为宏观区域和微观社区两个亚层,保存率和分布密度是评价区域保护水平的简易方法;影响因素模型包含基于时间、空间和类型划分的两类基本分析模型。② 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区域保护水平呈现显著空间分异,在行政区划边界地区形成5个热点集聚区,丽江市传统村落保存率最高,黔东南州分布密度最高。③ 影响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宏观保护水平的地理区位因素为海拔、水系、中心城市和交通干道。经济社会因素中,非遗规模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口密度、经济发展、交通建设、交通流动和非遗规模的相关系数存在显著空间分异,城镇化率、产业结构对于区域保护水平无显著影响。本文是对传统村落保护理论体系由个案向整体、由微观向宏观、由零散向系统、由单一向多元方法的推进,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 键 词:传统村落  研究模型  评价体系  影响因素  区域保护水平  西南地区  
收稿时间:2020-05-25
修稿时间:2021-03-25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