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肇庆高要泥炭沉积揭示的全新世植被演变及人类活动历史
引用本文:彭环环, 郑卓, 郑艳伟, 黄康有, 魏金辉. 肇庆高要泥炭沉积揭示的全新世植被演变及人类活动历史[J]. 第四纪研究, 2015, 35(3): 742-754. doi: 10.11928/j.issn.1001-7410.2015.03.24
作者姓名:彭环环  郑卓  郑艳伟  黄康有  魏金辉
作者单位:① 广东省近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海洋大学, 湛江 524088;;; ②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 广州 510275;;; ③ 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275;;; ④ 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州 51007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学院人才基金项目
摘    要: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边缘地区的肇庆高要钻孔岩芯长610cm, 其泥炭沉积物记录了全新世的沉积过程、植被演变和人类活动历史。根据木屑及泥炭沉积物的AMS-14C 测年, 钻孔底部年龄按沉积速率外推大约为6100cal.a B.P.。在孔深536~175cm段发现以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为主的原位腐木根茎和泥炭沉积。孢粉研究表明近6000年来钻孔所在区域植被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 经历了常绿阔叶林→水松森林沼泽→常绿阔叶林→草地沼泽→次生林及草地农田5个阶段。当地的水松沼泽群落在4900~2900cal.a B.P. 期间十分繁盛, 该阶段后期随着沼泽湿地面积的缩小呈现缓慢衰退的趋势; 在2900cal.a B.P. 左右水松林面积大幅缩小, 水松森林沼泽快速转变成浅水及旱地莎草科、禾本科为主的草地沼泽; 约1700cal.a B.P. 后研究区域残余的天然水松基本消失。炭屑分析表明, 火灾事件始于距今3500cal.a B.P., 与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相对应, 揭示了该区域早期农业的初始时代。乔木植物的比例在2660cal.a B.P. 骤减, 禾本科、里白/芒箕、松属等先锋属种大量生长, 这个过程伴随着炭屑浓度的大幅增加, 指示人类刀耕火种活动逐渐增强。研究表明, 晚全新世三角洲进积、海岸带推移、潜水位下降和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导致了研究区域水松林的消亡, 近2600年三角洲早期农业的发展大大加剧了当地水松群落的衰退速度。

关 键 词:水松   肇庆地区   孢粉分析   炭屑   古植被   人类活动   全新世
收稿时间:2015-01-07
修稿时间:2015-02-13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