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来我国北方典型区域地下水演化特征 |
| |
引用本文: | 陈宗宇, 王莹, 刘君, 卫文. 近50年来我国北方典型区域地下水演化特征[J]. 第四纪研究, 2010, 30(1): 115-126. |
| |
作者姓名: | 陈宗宇 王莹 刘君 卫文 |
| |
作者单位: |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石家庄 05006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 |
摘 要: | 文章在总结中国北方地下水最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西北内陆盆地、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为典型区,对近50年来区域地下水系统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 我国北方盆地和平原地下水系统演化具有渐变性和突变性特征,但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区域地下水系统已经变得脆弱,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向不利的方向发展。地下水补给演变表现为山前平原地带的补给能力减弱,河道补给减弱或消失,中下游农业区地下水补给强度增大,总补给量呈现减小的趋势; 其中,西北内陆盆地下水补给的减少与上游水资源利用过度、渠系防渗程度提高有关; 而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的减少与降雨量的减少和山区河流拦蓄水量的增加有关。伴随着补给模式的改变,地下水流场演变表现为普遍出现持续性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西北干旱区表现为山前平原地下水位快速下降、泉流量减少、溢出带下移; 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表现为溢出带消失、水位降落漏斗形成并发展,区域地下水流被截断,形成以降落漏斗为中心的局部水流系统。地下水化学场变化主要表现为水化学类型变化、矿化度增大,污染组分增加。自西北内陆盆地至华北平原、松嫩平原,水化学变化强度明显增加,以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最为明显。本文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地下水演变的适应性对策,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关 键 词: | 补给机制 地下水演变 水位降落漏斗 |
收稿时间: | 2009-10-21 |
修稿时间: | 2009-11-23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