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米仓山构造转换带特征及转换模式
引用本文:孙东1, 2 刘树根2 李智武3 孙玮2 邓宾2 钟勇2 李金玺2. 米仓山构造转换带特征及转换模式[J]. 地质科学, 2011, 46(03): 620-637.
作者姓名:孙东1  2 刘树根2 李智武3 孙玮2 邓宾2 钟勇2 李金玺2
作者单位:1. 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工程地质中心 成都 610081;; 2.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 610059
摘    要:米仓山构造带被北东走向的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及北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前陆冲断带夹持于其间,两个构造带平面上组成一个“八”字形构造,空间上为一个向北收敛,向南发散背倾型的Ⅰ型三角带构造。在两大构造带前展式扩展变形晚期的过程中,米仓山则起到调节这两大构造带构造平衡的作用,因此为一构造转换带。米仓山构造转换带由北向南可以分为基底冲断隆起带、南缘滑脱变形带、川北类前陆盆地平缓褶皱带。基底冲断隆起带与川北类前陆盆地平缓褶皱带,在调节两侧造山带构造平衡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米仓山基底隆冲断带,由于其岩石的刚性,主要是发育脆性的断裂作用,通过垂向上的抬升,横向上的缩短来调节构造平衡。而川北类前陆盆地平缓褶皱带,岩石能干性较基底岩石弱,主要是通过北东走向及北西走向的褶皱作用、少量北西走向的断层作用和垂向上相对下降作用等调节来自两侧造山带的构造平衡。通过对米仓山构造转换带的构造特征分析表明,米仓山岩石的物理性质及先存的基底隆起构造是导致其变形差异性的主因,构造缩短量及缩短率是其次因。

关 键 词:构造转换带 转换模式 米仓山 龙门山 大巴山
收稿时间:2010-12-30
修稿时间:2011-04-22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