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中国海域区古近纪含煤盆地与煤系分布研究
作者姓名:李增学  张功成  李莹  刘海燕  吕大炜  沈怀磊  尚鲁宁
作者单位:1.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2.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域区古近纪典型盆地煤聚积模式及转换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
摘    要:新近纪和古近纪是全球重要的聚煤期。中国古近纪聚煤盆地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区,是全球性环太平洋聚煤带的组成部分。中国海域区含煤沉积盆地虽然也属于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类型,且成群出现,但总体构造背景有利于含煤沉积的持续发展,盆地群连续性好,含煤沉积厚度大,如琼东南盆地、东海海域西湖凹陷,含煤沉积厚度达1km以上,这是陆上区古近纪含煤盆地所不能相比的。研究表明,海域区的聚煤盆地内大多由若干凹陷组成,为聚煤凹陷,可分为两大类,即半地堑凹陷和地堑凹陷。根据成煤盆地的水体深浅又可分为深水半地堑凹陷和浅水半地堑凹陷,地堑凹陷均为深水凹陷。盆地内表现为明显的两个聚煤带:缓坡聚煤带和陡坡聚煤带,缓坡聚煤带占绝对优势。在潮坪体系的潮上带和潮间带沼泽,利于聚煤作用的广泛发生。泥炭的堆积可能存在两种形式:原地堆积和异地堆积。由于盆地构造的频繁活动异地堆积可能是海域区聚煤盆地成煤作用的重要形式。海域区巨厚的含煤沉积为海域区煤成气成藏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又由于含煤地层埋深大,煤的变质作用程度相对较高,成为良好的烃源岩。

关 键 词:中国海域区  古近纪  成煤环境  聚煤模式  煤系分布  
收稿时间:2010-06-18
修稿时间:2011-11-15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学前缘》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学前缘》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