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三角洲物源、砂体构型与储层特征研究——以准噶尔盆地永进—莫西庄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为例 |
| |
作者姓名: | 冯怀伟 许淑梅 王金铎 张关龙 曾治平 任新成 修金磊 王千军 |
| |
作者单位: | 1)潍坊科技学院,山东潍坊,262700;2)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4)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中心,山东青岛,266100;5)中石化股份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00 |
| |
基金项目: | 本文为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科技攻关项目(编号:30200018- 21- ZC0613- 0075)的成果 |
| |
摘 要: | 针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物源、砂体构型及储层物性认识存在争议的问题,笔者等基于岩芯、录井、钻井等方面的资料,结合前人在准噶尔盆地周缘磷灰石及锆石年龄数据,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沉积盆地分析及储层沉积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三工河组二段物源方向、远近和类型、沉积体系展布、砂体构型及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在敞流盆地快速抬升/缓慢沉降的构造背景下形成辫状河三角洲退积式沉积序列,在五级层序地层格架中,河道强冲刷叠置砂体见于第1、2砂组,三角洲退积,分支河道强烈冲刷,导致河道砂体叠置,微相类型单一,单砂体厚度向上变薄,砂体全区稳定分布,储集性较好。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见于第3、5砂组,三角洲退积,分支河道冲刷不明显,形成河道“二元结构”,单砂体厚度向上变薄,粒度变细,储集性好;河口坝组合砂体见于第4砂组,在三角洲退积过程中,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形成河口坝,总体岩性向上变细,砂体不连续,储集性好,远砂坝席状砂组合砂体见于第6、7砂组,砂体零星分布,储集性很差。在浅水、低可容纳空间、快速抬升/缓慢幕式沉降构造背景之下,浅水三角洲的物源的方向、远近及类型是影响沉积微相展布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砂体构型及其储层物性的物质基础。
|
关 键 词: | 物源 砂体构型 储层物性 沉积微相 三工河组二段 准噶尔盆地 |
收稿时间: | 2023-05-04 |
修稿时间: | 2023-08-03 |
|
|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