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DECT对甲状旁腺腺瘤的诊断价值 |
| |
引用本文: | 高帅, 赵腾, 顾华, 蒋涛, 李晖, 李新月, 魏伯俊. 4D-DECT对甲状旁腺腺瘤的诊断价值[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21, 30(2): 244-252. DOI: 10.15953/j.1004-4140.2021.30.02.12 |
| |
作者姓名: | 高帅 赵腾 顾华 蒋涛 李晖 李新月 魏伯俊 |
| |
作者单位: |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a)放射科;b)甲状腺颈部外科, 北京 100020 |
| |
摘 要: |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腺瘤(PA)的4D-DECT影像特征及物质成分信息,评价其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3例P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4D-DECT影像资料,逐一观察并记录CT征象,分别对病变与邻近组织的CT衰减值(HU)、碘浓度、Rho、Z值及DEI进行测定及比较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52例(98.11%)为单发病灶,1例(1.89%)为多发病灶,共计病灶54枚,其中32枚(59.26%)位于气管-食管旁沟,10枚(18.52%)为异位腺瘤,22枚(40.74%)可见“短线征”,14枚(25.93%)可见“极血管征”;动脉期(90 kV)图像PA与甲状腺CT值无明显差异,平扫、动脉期(混合0.5、150 kV)及静脉期(90 kV、混合0.5、150 kV)图像中PA、甲状腺及淋巴结CT值均有差异。动脉期及静脉期淋巴结的碘浓度、Z值及DEI明显低于PA及甲状腺,静脉期PA的碘浓度、Z值及DEI明显低于甲状腺;动脉期及静脉期甲状腺Rho明显高于PA,动脉期PA的Rho明显高于淋巴结。结论:4D-DECT可较好地显示PA的影像学特征,还可以提供病变的碘浓度等多种物质成分信息,有助于提高PA的诊断准确性。
|
关 键 词: | 甲状旁腺腺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4D-CT 双能量CT |
收稿时间: | 2020-01-19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