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平原东部天恒山钻孔色度变化特征与古气候意义及对松嫩古湖演化的指示 |
| |
作者姓名: | 马永法 詹涛 杨业 杨会丽 刘进峰 梁彦霞 黄荣富 张俊 |
| |
作者单位: | 黑龙江省生态地质调查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黑龙江省生态地质调查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
| |
基金项目: |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中心项目(编号 41888101)和黑龙江省国土资源科研类项目(编号 201407)联合资助的成果。 |
| |
摘 要: | 东北平原东部荒山(HS)剖面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第四纪典型剖面,针对该剖面的色度研究未见报道.在该剖面北约50 m处进行钻探,通过该钻孔——天恒山(THS)钻孔对该区哈尔滨组黄土-古土壤地层开展了高分辨率的色度研究,与烧失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与磁化率、粒度曲线对比.结果显示,亮度(L*)主要受控于有机质含量.黄度(b*)在整个黄土-古土壤地层中变化特征明显,与磁化率曲线旋回的相似性较好,可能与土壤中铁氧化物的种类和含量关系密切,同时还受控于有机质含量.由于红度(a*)和b*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认为它们具有较为一致的致色物质,可能受控于相近的气候因子.a*可能并不能很好地作为该区气候代用指标.L*、b*、a*/b*可以作为较高纬度东北平原东部黄土地层良好的气候代用指标,并结合磁化率、粒度指标共同反映了该地区中—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过程,能较好重建该地区古气候环境的演化历史.经分析,以天恒山(THS)钻孔28.3 m为界,a*和b*发生明显变化,反映了沉积环境的显著改变,可能指示松嫩古湖于476 ka消亡.
|
关 键 词: | 色度 黄土-古土壤 气候变化 松嫩古湖演化 东北平原 |
收稿时间: | 2020-11-27 |
修稿时间: | 2021-05-24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