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大亚湾一次赤潮生消期间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研究
引用本文:李涛,刘胜,黄良民,许战洲,李开枝,苏强,宋星宇,张建林.大亚湾一次赤潮生消期间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5,24(3):18-24.
作者姓名:李涛  刘胜  黄良民  许战洲  李开枝  苏强  宋星宇  张建林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
基金项目:“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研究项目(2001CB409707),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A3050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06016,40229008),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ZKCX2-SW-212),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基金项目
摘    要:2003年8月12日至29日,广东省大亚湾的哑铃湾海域发生了小规模的赤潮,经现场跟踪监测发现是由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 latrochoidea和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形成的混合赤潮。8月13日浮游植物群落由锥状斯氏藻占绝对优势,密度达6.52×106cells·L-1,占总细胞数量的99%以上;8月19日为赤潮高峰期,锥状斯氏藻密度最高时达5.59×107cells·L-1,约占总细胞数量的91%;而海洋卡盾藻在8月20日密度达到最大值1.17×107cells·L-1,约占总细胞数量的28%。以锥状斯氏藻、海洋卡盾藻占总细胞数量比例的不同,可将各站分为锥状斯氏藻控制区、海洋卡盾藻控制区及混合区3类,随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这2种藻的数量随之变化,此3类区也处于变化之中。与海洋卡盾藻相比,锥状斯氏藻更适于在温度较高、盐度较低的情况下生长。还初步探讨了赤潮长时间持续的原因。

关 键 词:大亚湾  赤潮  群落变化
文章编号:1009-5470(2005)03-0018-07
修稿时间:2004年2月16日

STUDIES O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HANGE AT DAYA BAY DURING A RED TIDE
LI Tao,LIU Sheng,HUANG Liang-min,XU Zhan-zhou,LI Kai-zhi,SU Qiang,SONG Xing-yu,ZHANG Jian-lin.STUDIES O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HANGE AT DAYA BAY DURING A RED TIDE[J].Journal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2005,24(3):18-24.
Authors:LI Tao  LIU Sheng  HUANG Liang-min  XU Zhan-zhou  LI Kai-zhi  SU Qiang  SONG Xing-yu  ZHANG Jian-lin
Abstract:
Keywords:Daya Bay  red tide  community change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