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晚全新世以来福建仙山泥炭钻孔的正构烷烃记录
引用本文:朱芸, 雷国良, 姜修洋, 李志忠, 靳建辉. 晚全新世以来福建仙山泥炭钻孔的正构烷烃记录[J]. 第四纪研究, 2013, 33(6): 1211-1221. doi: 10.3969/j.issn.1001-7410.2013.06.17
作者姓名:朱芸  雷国良  姜修洋  李志忠  靳建辉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福建省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福州 350007
摘    要:通过对福建仙山泥炭钻孔中正构烷烃的分析,探讨了研究区近千年以来的气候特征。分析显示:正构烷烃分布范围主要为C16~C35,且以奇碳链为主,奇偶优势明显。正构烷烃与有机质含量(TOC)密切相关,在典型的泥炭层,TOC含量高,长碳链的C27,C29和C31正构烷烃占优势,揭示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草本或木本等高等植物,盆地处于相对干的沉积环境; 在非泥炭层,TOC含量低,钻孔中多含粗砂或粉砂,中碳链的C21或C23正构烷烃占优势,揭示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或苔藓植物,表明相对较湿的沉积环境。钻孔中正构烷烃 C23/C27 比值与前人提出的 C23/C29 和Paq.等参数呈同向变化,可以作为区域干-湿变化的代用指标。结合地层的年代序列,利用正构烷烃重建了区域距今1400年以来的植被演化和气候变化历史。结果显示,福建仙山地区气候存在3次相对湿润和4次相对较干的时段。在钻孔358~280cm(约公元600~910年),气候相对较干,在280~40cm(约公元910~1640年),降水较多,气候湿润,但中间存在两次变干的阶段; 在40~0cm(约公元1640年至今),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转干。TOC含量和正构烷烃 C23/C27 序列与南方旱涝频率序列、石笋和硅藻记录对比显示,研究区在中世纪暖期气候相对较干,而小冰期则相对湿润,揭示出仙山泥炭沉积记录的气候信息具有区域一致性,为认识季风在短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提供了依据。

关 键 词:泥炭   正构烷烃   降水   晚全新世   气候变化
收稿时间:2013-02-21
修稿时间:2013-05-30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