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南大西洋中脊26°S热液区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引用本文:张琦, 李兵, 刘季花, 等, 2024. 南大西洋赤狐热液区硫化物特征及成矿机制[J]. 海洋科学进展, 42(2): 296-311. doi: 10.12362/j.issn.1671-6647.20230131001.
作者姓名:张琦  李兵  刘季花  李传顺  王赛  石学法
作者单位: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02103);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LSKJ202203601 和LSKJ202204103 );中国大洋协会十三五研究课题(DY135-S2-2-06);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22Q09)
摘    要:

赤狐热液区是中国科研人员在南大西洋中脊首次发现的拆离断层型热液区。该区位于拆离断层的下盘,目前发现2个热液点,围岩类型为基性玄武岩。 利用ICP-OES、ICP-MS、LA-ICP-MS等方法对2019年获得赤狐热液区硫化物样品开展详细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包括块状、角砾状、浸染状三类硫化物。
与其他拆离断层型热液区相比,赤狐热液区上2个热液点具有明显不同的化学特征;全岩的主微量、黄铁矿的微量元素以及热液区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特征明显指示,赤狐热液区可能受到基性与超基性岩的共同影响。热液区2个热液点的差异指示了同一个热液系统不同时期产出硫化物有差异及遭受后期改造的不同。




关 键 词:南大西洋中脊  赤狐热液区  热液硫化物  拆离断层  硫同位素
收稿时间:2023-01-31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进展》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进展》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