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试论三河唐山大震的历史形式——全息无损探伤原理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引用本文:高建国.试论三河唐山大震的历史形式——全息无损探伤原理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J].山西地震,1981(2).
作者姓名:高建国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摘    要: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地震也不例外.如果说地震的发生是它灭亡的标志,那么搞清它产生的时机及其特征,将对地震预报有一定的意义.根据震源物理的研究,一个大地震要经历很长的应变积累过程.倘若追寻历史,在地震方面运用最早的近代测量技术,恐伯数水准测量了.如海域的水准测量成果是1937年得到的,邢台是1920年,河间1919年、日本新潟1898年就有水准测量了.这些成果表明,到当地发震为止,震中附近存在一长趋势垂直地壳形变.但最初测量成果并不处于拐点,即形成时期可能还要早,可惜再早没有资料,而只有历史地震了.我国地震记载已有四千五百年的历史.分析历史地震无非是运用地震能量(烈度、应变大同小异)和频度,但测定历史地震能量精度较差,提取地区信息量也不如频度.那么,地震频度和地壳应力变化是什么关系呢?美国兰吉利油田、落基山军工厂、日本松代几口油井压力、出油量与小震频度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北京西郊有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