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芒康县巴达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
| |
作者姓名: | 杨富成 李文昌 祝向平 江小均 刘俊 廖忠礼 刘鸿飞 杨后斌 李勇 |
| |
作者单位: |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2.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93.中国地质调查局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814.昆明理工大学 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35.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西藏 拉萨 8500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091);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项目(2017001);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016);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79604) |
| |
摘 要: | 巴达铜金矿位于藏东富碱斑岩带南段,是藏东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铜金矿。虽然对巴达铜金矿开展了大量勘查工作,但对该矿床的成因尚未取得共识。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调研、岩心与坑道编录及系统的镜下鉴定,对巴达铜金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巴达矿床主要产于石英二长斑岩中,局部产于斑岩和砂岩地层的接触带内。矿床发育的围岩蚀变主要为青磐岩化、钾化、绢英岩化,高岭土化、蛋白石化、蒙脱石化次之,蚀变分带从内向外依次为钾硅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高岭土化带,铜金矿体主要赋存于钾硅酸盐化和绢英岩化带内,铜矿化主要以黄铜矿形式产出,金矿化主要以银金矿形式产于白云石±石英+细粒黄铁矿±黄铜矿脉中,铜矿化与金矿化呈正相关,矿体的产出受北西向逆冲断层的控制。与典型斑岩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不同,巴达铜金矿化主要产于白云石±石英+黄铁矿脉中;矿床内既发育碳酸盐、伊利石、绢云母和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黝铜矿、低FeS闪锌矿等一套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蚀变矿物组合,又发育符合碱性斑岩系统的特征矿物赤铁矿。基于以上特征判断,巴达铜金矿矿床成因类型应为与富碱斑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巴达铜金矿矿床成因的厘定,为下一步找矿提供了理论指导。
|
关 键 词: | 巴达铜金矿床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中硫型 藏东富碱斑岩成矿带 描述模型 |
收稿时间: | 2020-01-05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地学前缘》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学前缘》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