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世纪暖期温度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
| |
引用本文: | 靳春寒, 刘健, 王志远. 中国中世纪暖期温度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 第四纪研究, 2016, 36(4): 970-982. doi: 10.11928/j.issn.1001-7410.2016.04.18 |
| |
作者姓名: | 靳春寒 刘健 王志远 |
| |
作者单位: | 1. 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地理环境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南京 210023;;; 2. 江苏省大规模复杂系统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 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南京 210023;;; 3.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 210023 |
| |
摘 要: | 利用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的过去2000年气候模拟试验资料,在与历史气候重建资料、观测/再分析资料及其他模式模拟资料进行对比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中世纪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简称MWP)地表温度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成因。结果表明:在公元801~1250年的中国中世纪暖期期间,在年代际尺度上,中国地表温度EOF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为全区一致型,并且北部的变率大于南部,最大的变率中心位于中国东北部;EOF第二模态反映出研究区内南北反向的空间分布特征。40°N以北地区温度变化一致;40°N以南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东南沿海地区与华北地区呈反相变化,最大的变率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中世纪暖期地表温度EOF第一模态主要归因于太阳辐射的影响,火山活动也是影响因子之一;EOF第二模态主要受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影响,其他外强迫因子的影响较小。但是,温室气体、土地利用/覆盖两个外强迫因子对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具有一定的调制作用。在中国,中世纪暖期太阳活动剧烈、火山活动较少,下垫面吸收更多的太阳短波辐射,地表净辐射通量增大,是中世纪暖期形成的主要原因。
|
关 键 词: | 中国 中世纪暖期 年代际变率 温度变化 成因分析 |
收稿时间: | 2015-12-27 |
修稿时间: | 2016-04-19 |
|
|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