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江西中西部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地形敏感性试验
引用本文:马月枝, 张霞, 胡燕平. 2017: 2016年7月9日新乡暖区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暴雨灾害, 36(6): 557-565. DOI: 10.3969/j.issn.1004-9045.2017.06.009
作者姓名:马月枝  张霞  胡燕平
作者单位:1.河南省新乡市气象局,新乡 453003;2.河南省气象台,郑州 450003;3.河南省漯河市气象局,漯河 462300
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GYHY201206004);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AMF201403)
摘    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9日新乡暖区特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该过程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分布不均匀、致灾严重,属暖区极端强降水,500 hPa低涡和700 hPa切变线是其主要影响系统;台风外围东南暖湿气流在太行山迎风坡(新乡西部)辐合抬升使特大暴雨区上空长时间维持深厚湿层,500 hPa低涡南压所携带的弱冷平流与低层暖平流在新乡上空叠加进一步增加了大气层结不稳定,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水汽和位势不稳定条件;200 hPa显著分流区“抽吸作用”、太行山地形抬升和中低层低涡和切变线使新乡上空出现深厚垂直上升运动是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华北中南部大范围高湿环境、深厚暖云层和湿层以及异常偏低的自由对流高度和抬升凝结高度与中等偏强的对流有效位能,是导致新乡高降水效率的有利条件;新乡强降水中心由2个孤立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合并造成,其系统内部若干低质心对流单体则由太行山东侧山前长时间维持的中尺度辐合系统产生;雷达反射率因子反映出低质心暖云降水回波特征,强回波列车效应明显,新乡特大暴雨由积云(对流)为主的积层混合降水回波长时间滞留造成。




关 键 词:暖区暴雨  低涡  切变线  中尺度对流系统  列车效应  地形作用
收稿时间:2017-02-14
点击此处可从《暴雨灾害》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暴雨灾害》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