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1979-2020年天山地区积雪量估算及其特征分析北大核心CSCD
引用本文:朱淑珍,黄法融,冯挺,赵鑫,李兰海.1979-2020年天山地区积雪量估算及其特征分析北大核心CSCD[J].冰川冻土,2022,44(3):984-997.
作者姓名:朱淑珍  黄法融  冯挺  赵鑫  李兰海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2.中国科学院 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 研究站,新疆 新源 835800;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4.新疆干旱区水循环与水利用重点实验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5.中国科学院 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6.南宁师范大学 地理与海洋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9010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U1703241);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7FY100501);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2021438)
摘    要:积雪作为干旱区的重要水源,深刻影响区域水资源及经济发展。决定积雪量的积雪深度、积雪面积和积雪密度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积雪密度难以获取。本文利用FY-3B/MWRI(Fengyun3B Microwave Radiation Imager)数据反演积雪密度,结合1979-202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雪深数据集,对天山地区40多年来积雪期(11月-次年3月)及其不同时期(积累期、稳定期、消融期)的积雪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时空分布及与地形、气象等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79-2020年,天山地区积雪期不同时期积雪量存在差异,稳定期积雪量最大,消融期次之,积累期最小。研究时段内,积雪期积雪量最大值出现在1979年,最小值出现在1998年,积雪期积雪量呈微弱的下降趋势,消融期积雪量下降趋势显著。多年平均积雪量空间格局与积雪深度和积雪密度基本一致,主要呈现为西北多东南少的特点。天山地区积雪量空间分布主要受海拔、坡度影响,积雪量与海拔正相关,海拔越高,积雪量越丰富;在15°以下时,坡度对积雪的影响较大,且坡度越大,积雪量越大。不同时期积雪量的多年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气温越低,积雪量越大;稳定期积雪量变化同时受积累期降水影响,积累期降水越多,稳定期积雪量越大。本文基于遥感积雪深度和密度的天山积雪量研究结果,可供气候变化条件下新疆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参考。

关 键 词:积雪密度  积雪量  遥感  FY-3B/MWRI  天山
收稿时间:2021-12-23
修稿时间:2022-04-08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冰川冻土》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冰川冻土》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