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青藏高原中北部沱沱河盆地晚始新世—早中新世古高度变化及其构造指示意义——基于碳酸盐碳同位素记录
作者姓名:李乐意  常宏  关冲
作者单位:1)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710061;2)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西安,710061;1)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710061;3)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西安,710061;4)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710054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2102023)、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编号:2019QZKK0707和2019QZKK0704),中科院先导专项B(编号:XDB40010100)和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编号:SKLLQGPY1804, SKLLQG2030和SKLLQG2121)的成果
摘    要: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可以为理解高原的构造隆升过程和机制等提供重要的信息,但是由于受到研究材料和条件的限制,相较于高原南部而言高原中北部的古高度研究相对滞后。鉴于此,笔者等在羌塘地体东北部可可西里盆地的一个次级盆地—沱沱河盆地中选取了一个剖面(命名为沱沱河剖面),基于适于盆地的古高度计经验公式重建了沱沱河盆地晚始新世到早中新世的古高度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沱沱河盆地的构造挤压隆升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37. 0~30. 5 Ma,海拔高度从2397 m变化到2940 m,为构造隆升活动的活跃阶段;第二阶段为30. 5~26. 0 Ma,海拔高度从2940 m变化到3100 m,为构造隆升活动的相对减弱阶段;第三阶段为26. 0~19. 7 Ma,海拔高度从3100 m变化到约3150 m,为构造隆升活动的相对静止阶段。综合沱沱河剖面的古高度和构造变形结果,同时结合紧邻盆地周边的古高度、地壳缩短等地质证据,文章认为沱沱河盆地在新生代中晚期经历了明显的两阶段隆升过程,分别是晚始新世到早中新世和中中新世(~16. 0 Ma)到现在,其隆升的机制分别可以用上地壳缩短变形和“地幔对流去根”或者“下地壳流”或者“岩浆底侵”等理论加以解释。

关 键 词:青藏高原  沱沱河盆地  碳同位素  古高度  构造变形  隆升机制
收稿时间:2024-03-21
修稿时间:2024-06-16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