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长江、黄河、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引用本文:刘青,刘皓,吴旭干,邱高峰,何杰,董鹏生,成永旭. 长江、黄河、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J]. 海洋与湖沼, 2016, 47(1)
作者姓名:刘青  刘皓  吴旭干  邱高峰  何杰  董鹏生  成永旭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教委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教委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教委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教委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教委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2012AA10A409-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26B04); 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4C26213201214);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13231203504, 13DZ2280500)
摘    要:我国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养殖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和辽河流域, 经过多年的人工养殖、跨流域引种和增殖放流等活动可能会对其遗传特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利用29个微卫星标记对3个水系的野生和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 29个SSR标记共检测到943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等位基因数在11-52之间, 平均为32.52个; 各位点的平均观测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23和0.876,仅5个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中;各位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864,其中28个为高多态性位点(PIC>0.5)。(2) 6个群体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杂合度水平(HO=0.702-0.744);香农信息指数(I,介于2.566-2.661)显示6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依次为:长江野生>长江养殖>黄河野生>辽河养殖>黄河养殖>辽河野生。(3)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来源于种群内个体间和个体内部的变异分别为14.02%和85.88%,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仅为0.0008-0.0050,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处于较低水平(FST<0.05);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结果显示,长江野生群体单独聚为一支, 其余5群体共同聚为大一支, 其中长江养殖群体、黄河野生群体与黄河养殖群体聚为一小支,辽河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聚为另一小支。(4) 瓶颈效应分析显示,所有群体近期均经历过有效种群的降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显示,6种群内个体的遗传组成混杂,不能根据其遗传结构划分出最佳理论群体数。综上所述,三水系野生和养殖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长江和黄河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养殖群体;三水系河蟹野生群体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江养殖群体、黄河野生及养殖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小可能与其跨流域引种及养殖群体逃逸造成其种质混杂有关。

关 键 词:中华绒螯蟹  地理种群  养殖群体   种群遗传   微卫星标记

Genetic variation of wild and cultured populations of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from the Yantze, Huang, and Liao River basins using microsatellite marker
liuqing,liuhao,wuxugan,qiuaofeng,hejie,dongpengsheng and chengyongxu. Genetic variation of wild and cultured populations of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from the Yantze, Huang, and Liao River basins using microsatellite marker[J].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2016, 47(1)
Authors:liuqing  liuhao  wuxugan  qiuaofeng  hejie  dongpengsheng  chengyongxu
Affiliation:Key Laboratory of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quatic Genetic Resources,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China;,(1. Key Laboratory of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quatic Genetic Resources,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China;,(1. Key Laboratory of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quatic Genetic Resources,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China;,(1. Key Laboratory of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quatic Genetic Resources,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China;,(1. Key Laboratory of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quatic Genetic Resources,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China;,(1. Key Laboratory of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quatic Genetic Resources,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China;,(1. Key Laboratory of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quatic Genetic Resources,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China;
Abstract:
Keywords:Chinese mitten crab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culture populations   microsatellite marker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与湖沼》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与湖沼》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