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破坏与幔柱的成因 |
| |
作者姓名: | 温常贵 真允庆 刁谦 陈中 宋涛 张艳军 乔红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太原,030002;2.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三局,太原,030002;3. 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南京,210093;4. 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814队,江苏镇江,212005 |
| |
摘 要: | 华北克拉通东部是指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东的地区。该地区与东北及华南地区一样,也存在着岩石圈减薄和岩石圈破坏的现象。华北克拉通古生代与新生代的橄榄岩包体地热值分别为40mW/m~2和80mW/m~2,地热增高是岩石圈破坏的重要因素。中国东部—朝鲜半岛的GRACE卫星布格重力异常呈巨型环状展布,可能是地幔亚热柱所致。区内郯庐断裂带呈NNE向纵贯切割,最新的地震反射剖面成果反映,该断裂带以走滑为主,兼有逆冲和正断层,所组成的大型"花状"复杂断裂构造带,切穿地壳、莫霍面,直至岩石圈地幔,起到破坏岩石圈的作用。S波速成像结果证实,在苏鲁造山带下方,分布的碎块状波速扰动带延伸300km,应是中生代扬子板块走滑俯冲、断离、折返的产物;而在渤海湾盆地下方,下地幔也存在陡倾的破碎带,延伸300km,在岩石圈76km处及其深部,S波速降低,扰动很剧烈,可能是地幔柱头部呈粗大状的反映,故可认为渤海湾盆地是由蘑菇云状的地幔柱形成。再从华北克拉通的大陆根来看,东部为A型反时针pT轨迹麻粒岩分布,而中西部则为B型麻粒岩,这是因为东部新太古代绿岩带中赋存有科马提岩,其岩浆温度可高达1 600℃,如用幔柱构造模型解释成因最为合适。通过研究近年大量地震反射P波和S波层析资料,华北克拉通的东部在晚侏罗-早白垩世及新生代期间,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地幔热柱上隆的相互作用,深部的地幔流体常沿构造破裂带运移,促使岩石圈拆沉,并发生热侵蚀作用,形成酸性大火成岩省(SLIP)、裂谷型盆地的广泛分布和成矿成藏作用的"大爆发"。由此认为,建立区域构造模型将有利于指导深部找矿工作。
|
关 键 词: | 华北克拉通东部 岩石圈破坏 太平洋板块俯冲 地幔热柱上隆 成矿成藏作用 |
收稿时间: | 2015-08-26 |
修稿时间: | 2015-10-23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找矿论丛》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找矿论丛》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