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对中国东北构造演化的影响及其动力学意义 |
| |
引用本文: | 田有, 马锦程, 刘财, 冯晅, 刘婷婷, 朱洪翔, 闫冬, 李红昊. 2019. 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对中国东北构造演化的影响及其动力学意义. 地球物理学报, 62(3): 1071-1082, doi: 10.6038/cjg2019M0061 |
| |
作者姓名: | 田有 马锦程 刘财 冯晅 刘婷婷 朱洪翔 闫冬 李红昊 |
| |
作者单位: | 1.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长春 130026; 2. 国土资源部应用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 长春 130026; 3. 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长春 130026; 4. 吉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长春 130026; 5. 吉林大学地质资源立体探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长春 130026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30322,41874049),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项目(2017YFC060130),吉林大学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联合资助. |
| |
摘 要: | ![](https://cache.aipub.cn/images/data.geophy.cn/dzdqs-data/cjg/2019/3/PIC/dqwlxb-62-3-1071-1.jpg)
中国东北地区在古生代期间以众多微陆块的拼合以及古亚洲洋的闭合为特征,其后又经历了中-新生代太平洋构造域及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的叠加与改造,以致东北地区的构造行迹显得极为复杂,而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及其西部地区构造演化是否与西太平洋俯冲有关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利用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以及韩国、日本等部分台网所接收的近震与远震走时数据获得了中国东北地区壳幔精细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https://cache.aipub.cn/images/data.geophy.cn/dzdqs-data/cjg/2019/3/PIC/dqwlxb-62-3-1071-2.jpg) 成像结果显示,太平洋板块持续西向俯冲,俯冲板片的前缘停滞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东区域的地幔转换带之中;长白山火山区上地幔存在着显著的低速异常体,推测西太平洋板块的深俯冲脱水导致了上地幔底部岩石的熔点降低,从而形成了大范围的部分熔融物质上涌.通过分析上地幔的速度结构,我们认为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大规模西向深俯冲,在大地幔楔中发生板片脱水、低速热物质上涌等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俯冲板片前缘带动上地幔中不均匀分布的地幔流强烈作用于上部的岩石圈,这对东北地区深部壳幔结构乃至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https://cache.aipub.cn/images/data.geophy.cn/dzdqs-data/cjg/2019/3/PIC/dqwlxb-62-3-1071-3.jpg)
|
关 键 词: | 中国东北 地震层析成像 太平洋板块 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 |
收稿时间: | 2018-02-01 |
修稿时间: | 2019-01-02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