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岩溶景观空间分层结构及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作者姓名:付顺  阚瑷珂  马德芹  肖进  胡瑾  李德昊  徐墁泽  刘素  李文韬
作者单位:1.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数学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华南杨子古大陆演化及其资源效应”之“大巴山前缘及邻区构造与岩溶景观形成与分布研究”工作项目(1212011220902);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景观与游憩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万源八台山地质公园游憩区承载力评价研究”(JGYQ2016015)
摘    要: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岩溶景观种类齐全、组成系统完整,其发育和分布受构造控制作用显著。文章探讨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岩溶景观特征及其空间分层结构受构造控制的作用机制,发现岩溶空间形态总体呈现掀斜式强烈抬升、河流深切的亚热带中低山峡谷岩溶特点,新构造运动间歇性隆升对岩溶景观垂向发育影响较为显著。岩溶发育的空间层位划分为三个高程层级,从下至上连续分段为440~700 m,700~1 200 m,1 200~1 890 m。空间分层结构反映某一阶段地壳总体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发育水平岩溶系统(溶洞),后期地壳发生快速抬升,出现少量竖向岩溶系统(落水洞),溶洞的分布与相应的侵蚀基准面(现代河床、各级阶地)相适应。根据发育层级推测,研究区至少经历过四次规模较大的间歇性快速抬升构造活动,各级夷平面先后受喜马拉雅运动第Ⅱ幕和第Ⅲ幕影响。喜马拉雅运动多次间歇性快速抬升过程中,丰沛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下切并快速溶蚀形成多层剥蚀台地。在新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期,有充分的条件循环交替溶蚀导致垂向、水平岩溶均出现较大规模发育。 

关 键 词:大巴山国家公园   岩溶景观类型   空间分层结构   新构造运动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岩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岩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