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传统村落人口外流场的空间识别与形成机制——基于第四、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初探
引用本文:芮旸,金淘,林静怡,杨坤,李宜峰.中国传统村落人口外流场的空间识别与形成机制——基于第四、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初探[J].地理研究,2023(5):1248-1266.
作者姓名:芮旸  金淘  林静怡  杨坤  李宜峰
作者单位:1.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 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174);
摘    要:振兴中国乡村关键在人,乡村人口流失现象亟待研究。本文以422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样本人口外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源区,识别和界定中国传统村落人口外流场,并从地方性视角对其形成机制进行理论构建。结果表明:(1)中国传统村落人口外流现象普遍且严重,78.74%的村落人口净流出,33.34%的村落人口重度外流,70.09%的村落面临空心化问题,11.93%的村落有衰退趋势。(2)传统村落人口外流的空间依赖性、集聚性、指向性和中心性显著,在浙闽粤3省的13市内形成了唯一一个大范围、连绵分布且具物理场属性的强辐散源区即外流场。(3)传统村落人口外流场的地方性表现为自然、生计、组织和文化“四层一体”的结构,其富于流动性,直接产生流动人口,并通过降低流动的地理门槛、中间阻力和提高流入地的吸引力,间接引致流出行为持续发生。(4)传统村落人口外流场的形成是地方性驱动机制和流动自增强机制双重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地方的历史层累本质及与流动的辩证关系。发掘和利用传统村落地方性,促进形成人才环流,是政府施策的可行方向。

关 键 词:传统村落  乡村人口外流  流场识别  地方性  形成机制  中国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