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苏鲁大别造山带岩石圈三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
引用本文:徐纪人,杨文采,赵志新,程振炎.苏鲁大别造山带岩石圈三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J].地质学报,2003,77(4):577-582.
作者姓名:徐纪人  杨文采  赵志新  程振炎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编号20001010203)
摘    要:本文全面收集整理并解析了地学断面、地震测深、体波和面波层析成像资料,得到了苏鲁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岩石圈1°×1°三维P波速度数据体。研究结果表明,苏鲁与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岩石圈速度结构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下凹等相似的基本特征。苏鲁和大别超高压变质带下的莫霍面比其周围深2~4 km,深度分别达到32~33 km和34~38 km。在大别造山带,有地壳低速体从南向北俯冲到上地幔的迹象,可能显示了扬子地块地壳物质向华北地块俯冲,坠入上地幔的残留体。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圈底部的地幔,往往有明显高速层或高速体存在。苏鲁与大别地区的岩石圈速度结构不同特征及其成因在于苏鲁地区上地壳P波速度更高,但是,下地壳下凹没有大别地区明显,而且区域构造较为均一。这可能是受到郯庐断层左行平移的主控影响所致。郯庐断裂带的上、中地壳和上地幔表现为相对低速异常,郯庐断裂及其地下延伸部分将岩石圈地幔浅部低速层和深部高速层切为两段,其影响深达岩石圈底部约90 km处。

关 键 词:苏鲁大别造山带  超高压变质带  岩石圈  三维P波速度结构  郯庐断裂
修稿时间:2003年5月20日

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Structures of the Sulu -Dabie Orogen Belt
XU Jiren,YANG Wencai,ZHAO Zhixin,CHENG ZhenyanInstitute of Geology,Chinese Academy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Structures of the Sulu -Dabie Orogen Belt[J].Acta Geologica Sinica,2003,77(4):577-582.
Authors:XU Jiren  YANG Wencai  ZHAO Zhixin  CHENG Zhenyan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Abstract:
Keywords:Sulu-Dabie orogen belt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 (UHPM)  lithospheric structure  3-D structure of P-wave velocity  Tanlu fault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