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SAR条件下滨海含水层胶体释放与渗透性变异 |
| |
作者姓名: | 李海明 李子琛 赵雪 吴锦兰 马斌 |
| |
作者单位: | 1.天津科技大学滨海地下水利用与保护研究室,天津300457;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7;2.天津科技大学滨海地下水利用与保护研究室,天津300457;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7;3.天津科技大学滨海地下水利用与保护研究室,天津300457;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7;4.天津科技大学滨海地下水利用与保护研究室,天津300457;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7;5.天津科技大学滨海地下水利用与保护研究室,天津300457;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7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215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02029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JCZDJC24700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212-003 |
| |
摘 要: |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不同钠吸附比(SAR)条件下滨海含水层胶体释放规律,采集天津平原区代表性含水层土样,采用室内批实验和土柱实验,研究胶体释放浓度和释放量的动态特征,识别不同含水介质胶体释放的差异性,同时分析胶体颗粒释放过程中含水介质渗透性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在NaCl和CaCl2混合溶液系统中,含水层含水介质胶体颗粒的释放与地下水溶液所含阳离子价态有关,Ca2+含量越高,SAR越小,胶体越不容易释放出来,Ca2+对胶体释放的抑制作用越强烈.土柱实验表明不同吸附比情况下粉砂和中砂胶体释放浓度均很小;当地下水中SAR为0和8时粉土胶体释放很少,当溶液的SAR为∞时胶体有明显的释放,释放浓度随孔隙体积数的增加而增加,在52个孔隙体积数瞬时达到峰值73.76 mg/L,然后缓慢减少,最后累积释放量达0.13 mg/g.胶体释放过程中,粉土、粉砂和中砂渗透性损失分别为98.2%、86.7%和95.9%;含水介质渗透性的降低主要是由于释放的胶体颗粒在空间上重新分布造成的.
|
关 键 词: | 胶体释放 钠吸附比 含水层 渗透性 水文地质 污染控制 滨海地区 |
收稿时间: | 2010-08-12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