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1981-2010年中国散射光合有效辐射的估算及时空特征分析
引用本文:任小丽,何洪林,张黎,于贵瑞.1981-2010年中国散射光合有效辐射的估算及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14(3):323-333.
作者姓名:任小丽  何洪林  张黎  于贵瑞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XDA05050600);国家科技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9030);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与规范化建设关键技术研究(201209028-4)~~
摘    要: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散射组分能够增强植被冠层光能利用率,从而增加碳吸收。因此,散射PAR是生态系统生产力模型的重要驱动因子。本文尝试估算我国1981-2010年的散射PAR,通过空间化得到近30年月尺度10 km分辨率的散射PAR空间数据集,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81-2010年散射PAR多年平均值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总体上东北部较低,南部和西部较高。全国范围内的多年平均值在6.66~15.27 mol m-2d-1之间,且夏季散射PAR最大,冬季最小。(2)1981-2010年全国所有像素散射PAR年平均值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0.03 mol m-2d-1/10a;但前10年下降趋势明显,且1982、1983、1991和1992年存在明显异常。春季的散射PAR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其他季节均呈上升趋势。(3)1981-2010年散射PAR时间变化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区域差异,我国大体呈现南部区域上升,北部区域下降。

关 键 词:光合有效辐射  散射比例  散射光合有效辐射  时空变化特征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