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造山带壳幔界面的断错结构和壳内低速体 |
| |
作者姓名: | 刘启元 Rainer Kind 陈九辉 Yuan Xiaohui 李顺成 郭飚 Kurt Wylegalla 赖院根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2. GeoForschungZentrum Potsdam,Telegrafenburg A17, Potsdam, D-14473, Germany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074009),德国科学基金会(DFG)联合资助项目 |
| |
摘 要: | 2001年4月~2002年3月, 北起河南兰考附近的崔林(34°40′N, 114°49′E), 南到江西大冶附近的大箕铺(30°20′N, 115°03′E), 横跨大别造山带, 布设了总长度约500 km, 由34台宽频带流动地震仪组成的二维地震台阵观测剖面. 台站采用不等间距布设. 在大别造山带范围内, 台站间距为3~8 km, 其他地区为15~20 km. 利用台阵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和接收函数方法, 获得了横穿大别造山带的接收函数剖面和各台站下方100 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大别造山带地壳在垂直山体走向的方向上具有明显的非对称分块结构; 地壳最大厚度为42 km; 壳幔界面具有与地壳分块结构相应的断错结构, 最大断距达到8 km; 在造山带核部, 存在壳内横波低速体; 壳内低速体分为两部分, 分别对应南大别和北大别; 在垂向上两者可能曾有差异运动; 其下方地壳速度具有随深度增加的梯度结构, 上地幔顶部直到70 km深度范围内速度异常偏低, 而其下方70~100 km的深度上有高速异常体.
|
关 键 词: | 接收函数 壳内低速体 壳幔界面 大别山 碰撞造山带 |
收稿时间: | 2003-08-18 |
修稿时间: | 2003-08-18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