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盆地始新统油页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 |
作者姓名: | 孟庆涛 刘招君 胡菲 孙平昌 柳蓉 周人杰 甄甄 |
| |
作者单位: | 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
2.油页岩与共生能源矿产吉林省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61;
3.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6;
4.多伦多大学地质系,加拿大 多伦多,M5S3B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2076);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新教师类)(20110061120066);国家潜在油气资源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建设项目(OSR-01);吉林省科技引导计划(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1101022);吉林大学创新团队项目(201004001);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201003012) |
| |
摘 要: | 稀土元素因其稳定的地球化学性质已经成为研究油页岩等细粒湖泊沉积物的物源、古环境、古气候等变化的良好指示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笔者测试并重点分析了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油页岩REE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桦甸含油页岩段稀土元素含量要低于上下段泥岩和炭质页岩样品,油页岩稀土元素总量(∑REE)为(91.51~355.98)×10-6,平均值为162.56×10-6,高于全球平均大陆上地壳成分(UCC),略低于北美页岩;∑LREE/∑HREE及(La/Yb)N等化学参数表明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REE分布模式为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呈平坦状、具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和弱负Ce异常。以Ce异常值反映水介质的氧化还原性,桦甸油页岩形成于缺氧的还原环境;以REE的分异程度来表征油页岩的沉积速率,桦甸组自下而上(La/Yb)N值呈逐渐由增大→降低→增大的变化趋势,含油页岩段的沉积速率普遍比下段和上段低,与根据恢复压实后的桦甸组地层厚度和孢粉年龄估算得出的沉积速率结果相吻合,说明较低的沉积速率更有利于有机质的聚集和保存;以∑REE的纵向变化作为古气候波动的代用指标,高∑REE值指示暖湿的气候环境,低∑REE值指示冷干的气候环境。桦甸油页岩形成于干旱与温湿交替的气候环境,气候通过影响湖泊水体蒸发量与补给量的平衡而控制着湖平面的变化,从而控制了油页岩的层数和厚度。
|
关 键 词: |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油页岩 氧化-还原 沉积速率 古气候 桦甸盆地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