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反向过程——来自四川盆地东部的构造地貌指示 |
| |
引用本文: | 王平, 郑洪波, 刘少峰. 长江中游反向过程——来自四川盆地东部的构造地貌指示[J]. 第四纪研究, 2013, 33(4): 631-644. doi: 10.3969/j.issn.1001-7410.2013.04.02 |
| |
作者姓名: | 王平 郑洪波 刘少峰 |
| |
作者单位: | ①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②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
| |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调局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 |
| |
摘 要: | 万里长江的形成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河流袭夺事件,现今的长江中游河段(川江)曾经作为古长江的西支,自东向西汇入南流的古金沙江,后来由于不断的反向才使其与古长江的东支,即现今的长江下游得以贯通。针对这一河流演化模式,学术界普遍将长江三峡的黄陵背斜视为古长江东支和西支的分水岭,然而却一直未能获得有效的地貌证据,以致于无法解释具体的河流袭夺和反向过程。为此,本文从川东-湘鄂西弧形断褶带的构造地貌特征入手,深入分析了不同区段长江及其支流与构造线的交切关系,提出古长江东支和西支的分水岭应位于弧形带的"中线"附近的向斜谷地内,而并非前人认为的黄陵背斜。通过对向斜谷地内正交型水系样式下的河流袭夺案例分析,结合先进的河流纵剖面分析技术,揭示出由于基准面下降而造成的纵向河段被袭夺并最终反向的机制。另外,根据江汉盆地西缘(宜昌地区)的白垩纪-新生代地层的沉积学和物源分析,进一步限定了长江中游的袭夺和反向开始于始新世,直到中新世才形成现今贯通的长江。
|
关 键 词: | 长江 河流袭夺和反向 川东-湘鄂西弧形带 河流剖面 |
收稿时间: | 2013-03-08 |
修稿时间: | 2013-04-22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