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陆相生物气纵向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以柴达木盆地涩北一号为例
引用本文:帅燕华,张水昌,赵文智,苏爱国,王汇彤.陆相生物气纵向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以柴达木盆地涩北一号为例[J].中国科学D辑,2007,37(1).
作者姓名:帅燕华  张水昌  赵文智  苏爱国  王汇彤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项目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摘    要:生物气主要有两种生成途径:乙酸发酵和二氧化碳还原.一般,海相环境以二氧化碳还原型为主,而陆相淡水-微咸水沉积环境主要以乙酸发酵型为主,随着深度增加,二氧化碳还原所占比例提高.通过对中国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涩北一号构造区新涩3-4井系列取样分析认为,生物甲烷的两种产生途径并不严格按照深度分布.乙酸发酵成因类型分布在浅层(160~400 m)及井底部位(1650~1700 m); 近地表(50~160 m)及中深部是二氧化碳还原型.浅层乙酸发酵型甲烷明显偏重的稳定碳同位素值与相对封闭的泥岩环境及相对有限的母质来源有关; 而井底部位(1650~1700 m)正常乙酸发酵型生物甲烷与粉砂岩为主的相对开放的环境有关,该层段水中极高的乙酸含量说明充分的营养供给不会造成甲烷碳同位素明显变化,同时也意味着本层段地下水活动强烈,从外界携带大量营养底物进入.分析结果同时表明一定浓度的烯类气体暗示着该区细菌活动性强的事实.商业性的聚集以CO2还原成因类型为主,乙酸发酵所占比例较少.

关 键 词:生物气  稳定碳同位素  稳定氢同位素  柴达木盆地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