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近50年以来的东洞庭湖沉积物中氮磷硅元素变化与区域环境演变
引用本文:季婧, 曾令晗, 卞昊昆, 陈旭. 近50年以来的东洞庭湖沉积物中氮磷硅元素变化与区域环境演变[J]. 第四纪研究, 2018, 38(4): 1017-1023. doi: 10.11928/j.issn.1001-7410.2018.04.19
作者姓名:季婧  曾令晗  卞昊昆  陈旭
作者单位: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理系, 湖北 武汉 430074; 2. School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ottingham, NG7 2RD; 3.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 1000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202248和41572343)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批准号:G1323511656)共同资助
摘    要:

氮磷硅是水生生物生长所需的生源要素,但过量营养物质输入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区域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已有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氮磷输入对富营养化的影响,而对硅元素的关注较少。文章基于东洞庭湖湖心和湖滨两处浅孔岩芯年代学、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和生物硅(BSi)分析,并结合流域历史资料数据,揭示东洞庭湖近50年以来的氮、磷、硅元素变化过程,为深入认识人类活动影响下湖泊演化机制提供新线索。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TN、TP和TOC含量均明显增长,主要是由于人为输入氮磷的增加和湖泊内源生产力的提高;生物硅含量呈波动变化。同时,BSi:TN和BSi:TP大幅下降,反映了湖泊中氮磷硅元素非平衡增长过程,硅缺乏现象凸显。BSi:TOC降低反映初级生产力中非硅质藻类(蓝绿藻等)相对增加。氮磷输入增加和大坝对硅的拦截效应会加重水体硅缺乏,进而加剧非硅质藻类增殖风险。




关 键 词:生物硅   湖泊沉积物   洞庭湖   富营养化
收稿时间:2018-03-02
修稿时间:2018-05-16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正在获取相似文献,请稍候...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